以普惠金融“质”的提升推动银行转型

作者:
上海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沂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
2018/11/28 01:09
普惠金融是银行转型的方向。银行业要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焦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金融领域,这一主要矛盾表现为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等无法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挑战,举全行业之力发展普惠金融,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
普惠金融是银行转型的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对普惠金融工作一直高度重视,从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两会,到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都在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中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精准脱贫政策,都与普惠金融息息相关。
普惠金融是银行转型的方向,也是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上海银行业应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部门等对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在战略规划和经营重点上与政策导向保持高度一致。一方面,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在战略规划和经营重点上与党中央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把普惠金融自觉纳入到发展战略中,从人员、财务、机制、组织等方面作出专门安排;另一方面,从大局出发,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焦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明确普惠金融总体要求和工作框架
2018年全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的总体要求已经明确。对上海银行业而言,健全上海普惠金融工作的总体框架是重中之重。这个框架包括:坚持一个要求,完成两个目标,把握三个理念,聚焦四个重点。
坚持一个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要求,着力打造大都市型普惠金融的上海品牌,让上海的普惠金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两增两控”的监管考核目标。“两增”即普惠贷款总量要有明显增长,户数有明显增加。“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将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超过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的水平;以及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同时,力争实现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和1000万元以下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二是实现上海普惠金融从“量”向“质”的提升。近年来,上海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列,基础金融服务已实现了全覆盖。下阶段,上海银行业要进一步提升普惠专业化能力,体现上海普惠金融特色,打响上海普惠金融服务品牌。辖内大型银行将致力于出经验、做特色,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建立专业团队,为未来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储备人才。
把握三个理念。一是商业性普惠金融与政策性普惠金融相结合。商业性普惠金融面向小微企业、科创企业、“三农”及部分特殊群体等,银行业机构应通过改进自身的商业模式,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性普惠金融覆盖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银行业机构应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充分发挥金融正规军的优势,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这些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满意度和获得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二是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相结合。银行应努力提升获客和风险把控等核心技术,有效管控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彻底告别依赖政府、国企、房地产企业等提供的项目生存的日子。三是数字普惠与传统普惠相结合。银行业应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与互联网巨头进行战略合作、运用数字移动技术实现技术升级等途径,实现数字普惠与传统普惠的有机统一。
聚焦四个重点。一是聚焦小微企业。银行业要坚决落实监管部门就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实施六项机制、四单原则、尽职免责、无还本续贷、专营支行等,全面完成监管考核指标。二是聚焦科技金融,根据上海银监局提出的科技金融“4465”框架要求,持续推进、持之以恒。三是聚焦都市农业。银行业应勇于创新、做出亮点,支持上海的都市型农业发展。四是聚焦特殊人群服务。辖内银行机构应通过东西部合作,为中西部地区的扶贫项目和扶贫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培育优秀项目,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自动造血的良性循环。同时,上海还有大量的低保户、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等弱势群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挖这些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提升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务满意度,打响“上海服务”的品牌。
推动普惠金融从“量”向“质”提升
强化监管引领,压实主体责任,全力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监管部门承担监督责任,采取有效手段来促成普惠金融目标。2018年,上海银监局将继续丰富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并修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估体系,对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工作开展评价,保证顶层政策能够贯彻到达基层,解决“从头脑到毛细血管”的问题。二是银行业机构承担主体责任。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建立普惠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例会制度,完善普惠金融工作内部巡视督查机制,并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在激励机制方面,研究实行差别化的考核评价办法和扶持政策,把普惠重点领域信贷完成情况纳入各经营单位的KPI考核与等级行的评定要素,研究普惠贷款内部经济资本占用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全行的积极性。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专门的部门和队伍,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做实普惠金融工作。贯彻数字化管理与经营思维,对网点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流程再造,推行新型智能化服务模式,提升网点形象和客户体验,造福广大普惠客户。在技术管理方面,将外部服务好客户、内部服务好营销人员作为提升普惠金融工作效能的关键,在流程简化、激励约束、风险管控方面达到平衡。在产品服务方面,针对客户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多开发场景化、产业链化的特色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在尽职免责方面,积极尝试和探索在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和落实尽职免责之间寻找平衡点。
与时俱进,虚心学习,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银行应将大数据风控和金融科技视为核心能力加以建设,构建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营销和管理新模式,充分运用前沿科技手段获客,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的范围和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以人为本,义利分明,积极打响普惠金融暖心品牌。一是公平对待弱势群体,关心普通百姓的诉求和心声,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由“产品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以帮助客户打理金融资产、谋取财富保值增值为出发点开展业务,加强产品信息公开,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合理设计收益分配机制等。二是具有人文关怀,充分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比如在持续推进营业网点智能化的同时,配备专门人员对特殊客群进行引导和辅助。《中国银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即将发布,上海要以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手段在更多网点进行推广。三是规范服务收费,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主动做好对普惠客户的减费让利工作,不得通过各类中间费用及隐形成本加重借款人的负担,偏离普惠金融的定位与初衷。四是承担社会责任,做好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三个重视:重视建立宣传教育总体规划,重视依托营业网点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经营行为,重视对“教材、教法、教师”的探索,形成形式多样、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法,建设有能力的宣传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