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联社IT建设转型建议与思考

作者: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18/10/22 15:48
省联社应加快推进服务类平台的市场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行业平台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提升服务效能
设立省级农信联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是2003年我国深化农信社改革采取的重大举措,为增强农信社的财务实力、转变经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IT建设的角度来看,省联社为全省农信系统法人机构提供IT系统综合业务服务时,应以“小法人、大平台”的体系建设为抓手,解决农商银行“想办办不了,能办办不好,单办成本高”的问题。省联社应加快推进服务类平台的市场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行业平台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提升服务效能。
省联社IT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通常来看,省联社IT系统包括由综合柜员系统、综合前置系统等组成的核心系统和信贷系统、财务系统、外汇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省联社IT系统能够为全省农信机构提供基础业务的账务处理,同时通过引入风险控制系统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农信法人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从架构体系上看,省联社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金融、融合支付、风险控制、生物认证、业务无纸化改造等规划较为全面,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风险控制系统,尚未实现农信机构之间的客户信息共享等。
从创新思维上看,省联社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远落实后于国有商业银行,特别在与互联网应用、微信、支付宝对接上,客户可轻松地将农商银行卡绑定微信、支付宝用于支付,却无法通过农商银行卡将微信、支付宝中的款项转回。
从产品创新上看,一是产品品种少。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产品高达2000多种,而农商银行的产品数量尚未过百。二是没有拳头产品。主要产品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产品,理财产品也主要是同业存款类,基本处于亏本或保本状态。三是产品功能不健全。例如,二维码收单业务因不能实时到账,无法与支付宝、微信二维码和商业银行收单业务抗衡。
金融科技发展趋势
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已经完成了从数据仓库向异构数据库的转变,数据来源逐步由内部数据转向内外部数据融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融合,应用场景扩展到风险控制、运营管理、客户服务、销售支持、产品创新等细分领域。大数据的外部性、模型化、动态化和在线化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基础。
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涵盖领域很广,与金融科技最相关的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在银行网点对客户进行指引,介绍银行的各类业务。同时,人工智能已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可以根据银行相关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推测。以客户产品营销为例,过去银行对所有客户均营销同一类产品,而通过人工智能则可以知道什么人想买什么样的产品,从而进行精准营销。
区块链应用。区块链有两个属性,一是对互联网的扬弃。区块链因其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可逆性有一套完备的技术方案,金融等对信息真实性要求较高的互联网应用未来会向区块链应用转移。二是区块链分布式的架构形成了社会信用,这种社会信用嫁接在某一个机构上就为这个机构进行了增信。即如果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区域性银行,每个购买产品的人都会成为信息的结点,区块链技术的社会信用便能够为区域性银行增信。
其他应用。物联网、生物识别、增强现实技术等对银行的IT系统、产品体系和服务支撑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农业银行推出了“刷脸”取款,系统通过比对现场抓拍的照片与可信照片源,验证客户手机或身份证号码、交易密码,实现自助取款,客户无需携带银行卡,即可做到“随时随地、即刷即取”。
省联社IT建设转型路径
重构系统。目前,省联社还处于对原有系统进行修补的阶段,原有的系统架构体系难以适应未来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系统架构已不能支撑其应用,需要重构系统。重构系统的重点是统一客户信息、统一大数据平台、统一风控平台、统一中间业务平台、统一报表平台、统一互联网平台,并引入金融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融入整个平台建设。一是统一客户信息。建立企业级客户信息,把分散在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含阳光信贷系统)、财务系统、外汇系统、授权系统、事后监督系统、审计系统等系统中的客户信息统一归集到企业级客户信息中,重点在客户信息规范、共享、修正机制上下工夫。二是统一大数据平台。把分散在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外汇系统等系统的业务数据和外部系统大数据全部纳入大数据平台,重点在数据的标准化、模型化、提取效率上下工夫。三是统一风控平台。把基于同一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要求的风险系统,如核心、信贷、作业中心、远程授权、事后监督、审计、风险监测、合规管理等系统的风险库和第三方大数据风险库合并,建立统一的全面风险控制平台,重点在风险控制实时性、审计监督前移性上下工夫。同时,还可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保障用户注册、支付、权益使用等行为的安全验证。四是统一中间业务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统一接口,包括客户信息、业务数据、非业务数据、处理规则等。所有法人机构农商银行的外部系统与对省联社中间平台对接时,均按照统一标准开发接口,由省联社审核后接入,重点在接口标准化、对接机制上下工夫。五是统一报表平台。报表是大数据平台通过模型化后输出的外在表现形式。绩效考核与FTP是报表系统的具体表现,要使每笔业务流水和非业务流水与客户信息关联,更要满足定量(按额度划分)、定比(按比例划分)、定日(按日期划分)等多种维度的计量要求,重点在对外对内报表数据来源即大数据平台规范上下工夫。六是统一互联网平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融入,省联社需进一步规划内外网统一平台,包括账务性和非账务性平台。账务性平台,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二维码等收付款业务处理;非账务性平台,如商城、微信、网站等,不需要账务处理,重点在交易规则和防火墙上下工夫。
重构产品。产品是银行竞争的基础,应针对普惠金融的长尾客户重点研发相应产品,实现“产品一对一、服务一对一”。小额信用贷款产品的移动互联网自助贷是农商银行普惠金融的切入口,要注重解决客户使用的便利性问题和大数据模型的风险控制。金融与非金融融合的产品是农商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线下与线上产品融合是解决农商银行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重构厅堂。厅堂是提升农商银行形象的关键入口。一是从存折业务转化为银行卡业务,再过渡到无卡业务。客户开户生成相应账号,并通过智能终端或移动互联网激活该账号办理业务。二是从手工到系统,再到无纸化。客户办理业务时,只要提供身份证件,由系统自动调取相关资料,通过现场采集相关影像信息,包括人脸、指纹、录音、录像等,即可完成业务办理、产品推荐、风险识别。三是从金融服务到金融与非金融融合服务。开发协同办公平台,引入AI人工智能,既能办理金融类业务,也能办理非金融类业务,满足现金、非现金业务和非金融类需求。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实现1个柜员同时服务4〜6名客户,把厅堂变成重要入口。
重构融合。融合是优质资源的集聚,有效的资源集聚能够加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是在系统上融合,农商银行科技系统应积极对接省联社系统,并按照省联社系统的规范要求融合发展。二是在人员上融合,省联社可派遣人员到农商银行挂职锻炼,农商银行可派遣业务、科技人员到省联社挂职锻炼,实现人才、信息的充分流动。三是在第三方系统上融合,省联社应积极引入第三方大数据系统,增强自身的服务功能,同时也为第三方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布局未来。服务“三农”、支农支小以及跨区经营、混业经营、上市经营等是省联社金融科技系统建设的方向。从手工到计算机再到全部脱离手工操作;从计算机账务记载到计算机多系统统一再到计算机模型化实时风险控制大数据云平台,最终达到大数据、云平台、AI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金融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前台场景化、中台智能化、后台云化、数据模型化、风险控制实时化、金融与非金融一体化服务,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提供支撑。助推“助农综合服务站”全面升级,抢占农村金融服务制高点,构建集助农服务与银行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智能终端,实现客户存取款、贷款、还款、转账、缴费、购物和销售等行为的一体化,推动金融与非金融融合。
总之,金融科技为小额贷款云化、普惠金融差异化、金融与非金融场景便利化、高净值人群定制化提供了创新的商业模式,为线上线下一体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是省联社科技转型的最好路径。(作者:江苏睢宁农商银行监事长冯加益)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