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环境下农商银行资本补充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19/05/27 13:59
从2018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3号公告鼓励银行业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开始,随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创新资本补充工具政策,商业银行外源性资本补充迎来政策利好。2019年1月25日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单银行永续债,5月9日民生银行作为首家股份制银行也获批发行永续债,多家银行纷纷宣布将发行永续债,永续债成为“香饽饽”。发行永续债目前只有大行和股份行,但其实更多农商银行借助永续债补充资本的需求更迫切。
金融严监管原则是将隐性风险显性化。在严监管背景下,监管鼓励农商银行主动处置并化解潜在风险。根据新的监管要求,逾期90天以上贷款要纳入不良,有的地方已开始试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的监管政策,不良贷款划定范围扩大。加之当前实体经济复杂严峻,市场低迷且预期不稳,信用违约的风险加大,不良率攀升,这也导致了拨备消耗的增长,增加了农商银行的资本占用。而且在严监管和去杠杆背景下,表外业务收缩、回表,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的增加对资本金产生了更多消耗。另外,按照银保监会的要求国内商业银行要在2019年达到《巴塞尔协议Ⅲ》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考核要求,这也是农商银行亟需补充资本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问题:七项缺陷亟待解决
(一)资本实力偏小。近几年《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新规出台,越来越多的监管政策将业务规模上限与资本净额、一级资本净额挂钩。而且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浙江农信为例,资产规模近两年总体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有些农商银行急于扩张业务品种和规模,忽略了信贷决策、投资决策带来的潜在风险。加之农商银行普遍资本实力偏小,在发展过程中资本增长与风险资产扩张不相匹配,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二)资本结构单一。当前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虽尚属乐观,但结构问题凸显。农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占比处于绝对地位,增长来源基本为上年的留存收益。二级资本主要为二级资本债和超额损失准备金,其他一级资本基本没有。其他一级资本薄而二级资本厚,这样的结构看似稳健,实则脆弱。
(三)资本耗用增加。《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新规出台对银行业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在去通道、限制同业业务、回归信贷本源、表外回表的业务发展趋势下,将导致资本产生更多的消耗。资产质量下降也会增加资本的占用,未来风险资产对资本要求越来越高,资本压力逐渐上升。
(四)利润减缓不利资本补充。受整体经济下行、利差缩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农商银行盈利普遍有所下滑或增长缓慢,而且有些农商银行保持了较高的分红比例,作为内源性资本增长的主要来源,留存收益减少不利于对资本的补充。
(五)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当前农商银行股东增资意愿并不一定强,且有些农商银行股东资质参差不齐,如果引入不合格的投资者来夯实资本,可能导致未来资产质量和公司治理恶化。另外其他的资本补充渠道,如政府注资、上市融资对大多数农商银行而言可行性不大,因此资本外源性补充存在一定困难。
(六)资本补充工具门槛高。对于农商银行而言,适合农商银行的资本补充工具很少。由于优先股、可转债、永续债发行主体目前局限于上市银行,农商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工具一般为二次资本债。但是二级资本债不能补充一级资本,除非破产或清算,二级资本债不能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或冲销坏账,因此,发行二级资本债不代表农商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增强。而且农商银行互持二级资本债的现象较普遍,实质上相互未发生资金业务转移,未从根本上改善农商银行资本状况。
(七)资本规划不充分。农商银行资本管理多为事后监测,缺乏主动性,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事前、事中传导载体和约束机制。有些农商银行制定了中长期资本规划,但存在规划目标不合理、资本与发展战略衔接度不高、未对资本进行有效评估等问题,导致业务开展未按资本规划执行,资本规划对业务的指导和约束机制没有充分体现。
对策:六条途径强化补充
(一)科学制定资本规划,建立长效资本约束机制。树立资本规划的理念,充分考虑风险偏好、管理水平、监管要求、股权结构优化要求和未来内外部发展实际,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明确资本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中长期资本规划,设置目标值、触发值、法定值,并对资本规划评估,定期重检,动态调整规划。通过设置资产配置、监控、考核等流程,来强化规划对业务经营的事前指导与约束管理。同时引入资本监测方法和评估程序,适时开展前瞻性的压力测试,制定资本应急预案,确保资本能够持续充分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
(二)做好增资扩股,增强资本实力。加强股东资质、股权结构和资金来源的穿透审查,通过增资的方式引入合格战略投资者,及时清退问题股东,使农商银行的股权结构更趋于合理;符合条件的农商银行努力推进上市,通过IPO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上市也能提高农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风险水平较高的农商银行,可积极引进优质股东,通过产权改革等手段加强资本补充,加快风险化解。
(三)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内源资本积累能力。农商银行要明确由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的发展战略,增加重点条线和产品的利润贡献度,降低成本,努力提高财务效益,优化盈利结构,持续提高盈利水平。综合平衡股东利益和盈余留存,制定合适的分红计划,加大资本积累,稳步推进内源性资本补充。
(四)压缩高风险资产规模,降低资本消耗。树立资本集约的理念,把握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三者之间的平衡,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农商银行一般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可以将业务目标定位于小微企业、个人等中小客户,开拓发展中小企业、零售特色金融服务,在为小微企业融资的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缓释水平,降低风险加权资产,以此来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资本约束。此外加强风险内控,提升资产质量,降低资本消耗。因下调拨备监管要求而释放的贷款损失准备,尽量核销不良贷款。
(五)调整业务结构,拓展中间业务占比。由于中间业务少占用,甚至不占用资本金,并且风险较低,因此中间业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受银行业的追捧。但是以浙江农信数据为例,2018年浙江农信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纯收入比重仅为3.79%,与国内大中型银行相比明显偏低,因此对农商银行而言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商银行可以从丰富中间业务品种、提升产品黏合度、加强银证、银企合作、拓宽业务渠道等角度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六)探索补充工具,优化资本总量和结构。在合规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利用发行混合债、次级债及其他可行的融资工具等方式补充资本,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此外,为优化农商银行资本结构,建议监管部门增加对农商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创新工具的政策支持,在政策上适当放宽农商银行资本补充的标准,积极支持农商银行多渠道融资,以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和支农支小的能力。(浙江宁波余姚农商银行何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