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开创金融事业新局面

作者:

来源:
中华合作时报
2018/12/10 10:25
2018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表署名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开创金融事业新局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
他指出,40年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巨大成就的组成部分,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70年来,人民银行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引领推动不同时期的金融发展、改革、开放,不断开创金融事业新局面,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1万余字,从8个方面展开论述:金融调控及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人民币以市场化方式走向国际化、稳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经验总结。
在“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部分,易纲表示,农村信用社改革正不断深入推进,并梳理了农村信用社归口人民银行管理以来的改革历程:
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归口人民银行管理。
1998年以后,国务院先后成立了整顿工作小组和改革调研小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规范整顿,农村信用社的实力有所增强,但依然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体制不健全、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等问题,到2002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达50%左右,97.8%的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
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的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
2003年6月,浙江省等8个省份开始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并分阶段向全国推广。人民银行通过发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和专项再贷款,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同时,在专项借款和专项票据发行、兑付条件,以及考核程序的设计上,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村信用社逐步“上台阶”。在正向约束激励机制作用下,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支农资金实力、可持续性经营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经验总结”部分,易纲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来之不易,期间经历了艰辛复杂的历程,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其中包括,始终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易纲表示,改革开放之初,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高度垄断经营;改革后陆续成立了几百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几千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很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产权不断明晰,银行业国有控股比重大幅下降,经营效率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银行是政府和财政的出纳;改革后银行自主经营,是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主体。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规则的要求,银行业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约束机制,构建起市场化的损失吸收和风险防范机制。
改革开放之初,银行干部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改革后银行业建立了市场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待遇与贡献相挂钩的薪酬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准则和披露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随着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领域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刚性兑付被打破,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也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稳步实施,以存款保险为平台的金融风险处置框架正在有序建立。
记者注意到,经验还包括:始终将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作为重要目标。
易纲指出,每一项金融改革的成功推进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为此,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调控。在经济过热或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时,必须采用适当工具“慢撒气”“软着陆”,实现平稳调整;在经济衰退或遭遇外部冲击时,必须及时出手,稳定金融市场,增强公众信心。同时,妥善把握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保持金融体系稳定、金融服务不间断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发展金融市场,推进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展望未来,易纲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体系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金融事业的巨轮将继续扬帆远航,行稳致远,再创金融改革发展新辉煌。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