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联社理事长孔发龙: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2019/03/06 14:33
导读: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全国农信系统唯一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帮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长久以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扶贫、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以不到全国金融机构15%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国30%左右的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60%左右的农户贷款、90%左右的扶贫贷款,践行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
自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地域经济、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和限制了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结合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严格标准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孔发龙认为。
同时,他建议监管部门出台具体措施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同一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联合设立债转股子公司、理财子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延伸————
孔发龙去年“两会”说了啥?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建议:
建立农合金融机构全国性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全国农合金融机构整体优势,将更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凝聚众志成城的攻坚合力,以通过更高层面的战略协同,更好地发挥政策传导效应,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形成多措并举的工作效果,更好地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农合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全国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的金融机构。但是,农合金融机构的全国性行业组织长期缺位,使其在行业发展上缺乏全国层面的战略协同,在政策传导上与国家有关部委缺乏协调沟通,在信息科技运行系统上存在重复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难以实现财政与金融的高度配套与融合,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延长了政策传导链条,不利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
孔发龙代表建议,要按照“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利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的原则,借鉴相关国家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实际,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基本不变,以及省级法人地位相对独立基础上,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设农合金融机构全国性行业组织,不断增强农合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并重点发挥好以下职能:
一是统筹协调农合金融机构资源,促进国家相关政策在农合金融机构系统内有效传导,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执行。
二是及时向中央有关部门反馈农合金融机构相关诉求,持续优化农合机构改革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能力。
三是建立农合金融机构风险互助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督促农合金融机构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化解单体或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推动农合金融机构深层次交流合作,建立信息科技、教育培训等全国性服务平台,解决省级机构和县域机构想办而办不成,或办得成却成本大的难题。
五是加强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政策的跟踪问效,全面及时掌握执行成效,为中央调整优化政策方案提供更接地气的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