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作者: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19/05/30 14:51
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向农业产业、旅游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动力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商银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血脉支撑,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催化作用”,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向农业产业、特色旅游业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动力保障。
立足大局 站好定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服务重心向农村倾斜,农商银行原有的发展格局逐步被打破。服务乡村振兴,农商银行需坚守定位,加快转型步伐、充实农村金融力量,刺激金融服务在“三农”市场发挥“长尾效应”。
练好“转型功”。2018年,四川农信提出建设“智慧银行、合规银行、主力军银行”三大银行战略规划。县域农商银行应抓住机遇,在已有的传统优势基础上做好三大转变。一是业务由大众化向特色化转变。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农村改革步伐,按照标杆银行、流程银行建设要求,结合县域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统筹推进传统业务、零售业务、特色业务融合发展,在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支农惠农中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特色道路。二是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率不断收窄,传统存贷业务获得率越来越低,经营压力剧增。农商银行要摒弃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坚持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零售业务、新兴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占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平衡资本占用率与补充率,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以强大的资金实力服务乡村振兴。三是网点定位从基础型向功能型转变。在推行服务网点全覆盖的同时,要立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三农”,统筹打造符合当地金融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向的特色化服务,逐步向智能化、专业化网点转型,为客户提供精准度高、专业性强的金融服务,走网点服务价值提升道路。
当好“活名片”。县域农商银行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三大建设”,当好“三农”市场中的金融业“活名片”。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坚守“农姓”一家亲原则,着力推动农商银行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双基共建”工程,通过党组织“帮”、党员干部“带”等形式,构建独特的“双农”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沉睡细胞”,突破农村金融服务瓶颈,弥补农村经济发展短板。二是加强农村金融队伍建设。选拔具有涉农专业知识和熟悉信贷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的“金融村官”到乡村挂职,下沉重心,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挖掘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产业发展趋向、农村治理规划等现实问题,依托金融力量,促进银政、银企、银村、银群深度融合,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金融超市”综合服务。三是加强渠道建设。延伸乡村物理网点服务效能,加速推进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便民服务点、POS机等实体站点和自助机具建设,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掌上金融服务,构建相互协同、功能互补的网格化农村金融渠道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为“三农”客户群体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简单、快捷的金融服务。
立足县域 找准切入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农商银行要立足县域实际,深入剖析县内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等产业链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三农”群体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把好“导航舵”。要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分析新时代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特点和市场趋势,把好导向,精准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是把握产业发展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业并举、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助力农业变强。二是把握绿色农业导向。大力推广绿色信贷业务,扶持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扩大规模、打开销路,树立特色乡村品牌,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农村变绿。三是把握精准扶贫导向。要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当地贫困户致贫原因、当地产业发展主要症结、脱贫攻坚主要瓶颈,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规划,探索建立产业带动、资金互助、创新投资、集体经济、项目辐射等针对性强的特色金融扶贫模式,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为当地农民拓宽资金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夯实发展基础,以金融精准滴灌助力农民变富。四是把握美丽新村导向,整合基础金融服务,提升信贷资金覆盖面、服务渗透率,全力支持农村水利、交通、清洁工程、房屋改建、安居保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农村交通运输、能源开发、通信服务、文化娱乐、风貌改造“换挡提速”,加快城乡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推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助力农村变美。
下好“创新棋”。要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速推进金融创新,丰富“三农”信贷市场产品结构和种类,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一是信贷产品创新。深入挖掘乡村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副产品精加工等新业态金融潜力,准确把握信贷资金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要素与经营主体信贷需求的适配度,从便捷化、结构化、个性化等方面入手,创新研发适应农、林、牧、渔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等多个行业、多种标的的信贷产品,构建“产品对口、服务到位、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二是融资模式创新。从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化、田园综合化等环节入手,探索建立农业设施、设备抵押、生产订单质押、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业产业链贷款、农村电商数据贷款等新的融资模式,满足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电商销售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促进农村农业集约化、规模化、链条化发展。三是服务模式创新。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数据与技术导向能力,一方面,建立信贷业务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审批平台,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缩短资金投放时长,提高农村金融资源供给效率;另一方面,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为农业产业链提供集支付结算、信贷融资、金融动态、财富管理于一体的“圆周型”金融服务。
立足实际 定准发力点
当前,“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金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金融产品不适应农业新业态发展、涉农金融机构成本偏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仍然突出。县域农商银行要充分发挥经营重心低、决策链条短、管理机制活的优势,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农村金融的短板,定好发力点,全面施策,激活乡村振兴金融力量。
建好“服务网”。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是基础,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是保障,农商银行要强化与政府、保险、担保、基金等各级、各类部门的沟通合作,构建多位一体服务“三农”的框架体系,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加法”。一是精准对接政府职能部门。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者,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衔接,全面了解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主动参与具体方案的规划与实施,制订与政府规划契合的融资方案和融资产品,全方位增强农村金融供给。二是多层次搭建融资渠道。探索“银保”“银担”“银政”“银银”“银基”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建立联保、联担、联贷、联投等风险补偿融资机制,破除“三农”群体融资难、投资难、担保难等经营发展“沉疴”,提升涉农主体风险补偿率。三是多渠道探索融资方式。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收益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提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融资获得率。四是精准建立涉农经营主体积分管理机制。加强与县委政府、税务部门合作,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涉农主体实施积分管理,农商银行、税务部门依据涉农主体积分水平确定融资让利率及税收减免率,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竞争机制,一方面为涉农主体经营发展“加分减负”。
干好“实在事”。乡村振兴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农商银行要立足县域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多方位服务农村、农业、农民,解决“三农”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减法”。一是推进“小平台+大服务”站点建设,在全面布放智能机具的同时,丰富农村金融机具、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功能,打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公益缴费、综合理财、支付结算、小额融资等多样化、全能型金融服务驿站,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降低“三农”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二是推进“精准扶贫+电商平台”专区建设,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契机,加快与外部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合作进程,为农村客户提供农产品揽收、仓储中转、生产生活资料代购代售、农业技术推广、工业产品应用等一体化电子商务服务,推动先进技术下乡、农副产品进城,降低“三农”生产、经营、销售环节成本。三是“金融夜校+信用村社”建设。抓好“双基共建”及金融村官队伍建设、金融联络员队伍建设,利用“双基共建”搭建双农融合平台,联合政府、村组、金融联络员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推进“信用乡村”融资低利、贷款优先的信用激励机制,以点带面,带动提升农村客户群体信用意识。同时,开办“金融夜校”,定期送金融知识和政策下乡、下村、下社、下户,强化农村客户群体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四川平武农商银行行长 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