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农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能力的思考

作者: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18/08/06 15: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为“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使内部审计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担当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白热化的同业竞争及“严监管”政策的多重催化下,如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当前农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现状
(一)内审工作缺乏独立性
现行的体制下,农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在本单位领导下进行,内审人员既要监督,又要被管理,这种隶属关系,使审计工作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审计人员不能保证完全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审计出来的问题也无法全面暴露,审计报告存在瞻前顾后,掩盖真相的现象;领导未批示要求审计的事项,内审人员根本无权过问,内审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和滞后的局面,更谈不上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局限
审计人员既要承担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任期审计,又要承担监管部门规定及行社制度规定项目的审计,同时还要应付来自上级行社的各种专项检查以及各职能部室中的一些专项工作,在人员本身紧缺的情况下,更加重了内审人员的工作强度,根本无法另行开展其他有创意的专项审计。基于此,在审的项目也不深不透,审计内容局限于柜面业务、信贷业务;对操作岗位检查多,管理岗位检查少;事后检查多,事前检查少;常规问题多,个例问题少;常规审计广度不足,专项审计深度不够等。日常审计仍然停留在传统业务的排查,相对专业性程度较高的投行业务、信息科技、机构投资、基建工程等方面的审计未能做到全覆盖,违规问题集中于柜员与客户经理条线,有些问题牵涉到高层领导和相应职能部门,不敢揭短亮丑,也存在碍于同事朋友的情面,对于发现问题也是避重就轻、得过且过,未能全面反映行社的风险状况。
(三)内部审计手段创新不足
日常审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以事后监督、现场审计为多,目的多为查错纠弊,起不到事前风险防范的作用;审计内容也主要凭审计人员经验来确定,外部信息采集渠道少,信息不全,审计方案导向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大数据分析技术,科学依据不足;审计流程及方式统一按常规操作,无差异化,不够灵活,也缺乏多维度审计分析技术的应用。
(四)审计成果运用效果较差
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仅停留在对违规问题的整改和经济处罚上,没有深层次去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和潜在风险,风险提示和报告也避重就轻,顾虑重重。另外,审计后续跟踪审计力度不够,审计整改“一改了之”,违规追责力度不足,无形中助长了违规行为的滋生、蔓延,审计成果也得不到有效运用。
(五)审计队伍建设不够强大
一是专业知识缺乏。审计工作人员一般都来自于基层信用社,从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审计知识培训,大多都是靠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自学成才”,专业培训机会较少,专项的培训研讨教育机会不多;行社也存在重业务技能培训,轻审计管理技能、理论调研和成果提炼技能方面的培训。二是业务知识单一。审计人员均是从单一岗位调入,未经过综合业务训练,业务知识面较窄,缺乏计算机、法律知识方面的摄入,不能更好满足审计工作的全方位、专业化需要,同时也缺乏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力,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高。三是履职能力不强。老眼光看新问题,暴露的都是些枝节问题,对一些敏感问题绕道而过,不能准确定性、真实客观反映事实,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农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难点问题
(一)审计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有消极抵触情绪。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包括高级管理层及广大干部职工,对于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甚至有一定的消极抵触情绪,认为审计就是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于是想方设法的掩盖问题本质,一旦查出问题受批评、受处罚,就会怨恨审计人员;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添堵添乱,对业务发展没有一丝一毫贡献,还专挑毛病,影响业务正常开展,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审计工作往往难以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二)审计成果运用不够充分,审计服务党委、经营管理的能力亟待提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以问题为导向,未能关注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未分析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部分违规问题的责任追究也一再打折,审计工作权威性也大打折扣,起不到警示作用,造成违规问题屡审屡犯,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委、经营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和及时纠偏纠错的时机。
(三)审计报告可读性较差,难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形式主义较为泛滥。审计资源配置与工作任务不匹配,造成审计压力越来越大,客观上的确存在应付工作的情况。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视野、责任担当也是影响履职能力的主观原因,不能准确定性违规问题,并挖掘提炼风险提示供领导参考,为此出具的审计报告也乏善可陈,缺乏质量,难以精准的揭示问题、预判风险和提供有价值的整改建议思路。
(四)审计队伍的精气神亟待进一步提振,审计工作缺乏影响力。内审工作的现实环境,使内审人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亦敌亦友的关系,也使内审人的困惑如影随形,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更大,对审计人员缺乏考核激励机制,甚至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审计部门及人员的评议得分无法得高分,与先进评比机会绝缘,这也造成工作热情不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情况存在。
提升农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审体制,提升内审氛围
通过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提高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独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内审氛围。加强对员工遵章守制意识的引导,树立和强化“违章必究”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合规从业的工作作风,前中后台密切配合,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找准审计定位,强化审计服务
审计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审计工作要精准围绕党委、行社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将审计视角向高层关注方向转换,关注经营效益和系统性风险,包括信贷、资金、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以及员工道德风险。以风险管控为基点,着力揭示系统性风险突出、经营效益下降或不真实、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及原因,抓住当前行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短板问题,关注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行动,关注战略定位和执行效果,并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强化审计服务党委、服务经营管理的成效。
(三)转变审计理念,强化风险导向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审计精神立身、创新规范立业、自身建设立信”的“三个立”总要求论述,有的放矢,调整审计新方向。在审计立项、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中,围绕风险导向、问题导向,精准立项,求小求精,突出关键领域、覆盖重点机构、关注重点人员和监督重点业务,合理统筹安排审计项目,要从传统审计向创新审计发展,帮助被审计单位梳理既有风险,也要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控制风险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全力保障重点和中心工作。
(四)规范审计流程,强化科技强审
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把发现问题与推进解决问题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围绕风险管理薄弱环节,重点区域、持续开展行社及分支机构内控评价审计,重点评价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技术创新等因素,注重纵向、横向梳理审计发现的共性、规律性、倾向性问题,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充分运用审计系统数据分析,提升精准审计方向,多渠道、多维度采集各类外部信息,提高审计信息整合能力,强化审计综合分析能力,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准性,逐步推进科技强审。
(五)加强总结提炼,强化成果运用
搭建整改督查平台,促进问题整改和后续跟踪评价系统化、流程化,实施审计整改“挂销号”制度。明确整改责任,将整改结果与整改主体责任人绩效相挂钩,重点整治屡查屡犯问题。拓宽审计成果运用范围,完善审计评价、内部报告、风险提示、案例提炼、理论研究机制,推进内部审计结果公开,扩大影响面,警示被审计单位和违规人员,不断提高合规从业理念。
(六)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综合人才
注重资源调配,优化队伍结构,尤其是审计非现场数据分析人员的培育。注重教育培训,提升学习能力。一方面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打破专业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内外部审计专家、业务骨干,开展分层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研究,推进价值新提升。以优秀审计项目、论文和案例评比为平台,重视审计成果总结提炼,鼓励计人员结合审计实践,深入探索审计理论研究,优化责任目标考核,激发内部审计人员活力,调动现有内部审计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行社绩效薪酬考核和创优评先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审计、监察等监督条线人员的评价考核,可以根据工作业绩实行单线考核评价和设立专项荣誉奖。加强审计队伍后备梯队建设,可以借助行社上挂下派锻炼机制,对一些后备干部、业务骨干在提拔使用前,通过在审计部门上挂锻炼一段时间,使之在参与审计检查过程中更近一步体会合规经营理念,更深了解哪些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哪些是坚决不能为的,这也为其今后在更重要的岗位工作敲响合规警钟。(浙江省象山县联社理事长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