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下半年重点是揽储和不良核销

作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8/08/14 15:53
“不良贷款已经成为阻碍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清收不良贷款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工作。行里也要求综合运用司法清收、委托清收、行政清收、核销等多种形式来化解不良”,西部地区某农商行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
多家农商行近日陆续召开了2018半年度工作会议。据南都记者走访了解,加强存款业务和加快不良核销成为各家农商行下半年工作的重点。
下半年还有什么招可以加大揽储?
经历了前几年“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抢夺存款之后,尽管银行探索开拓中间收入,但息差依然是银行安身立命之本,对中小银行、农商行尤甚。近日,福建南安农村商业银行在中国货币网发布的2018年二季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南安农商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额较年初均出现明显缩水,其净息差更是连续第三年收窄。
就负债端而言,今年银行业都很艰难,特别是经营区域受限的农商行。江浙地区某农商行市场部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经营区域受限意味着客户有限。与大行不同,农商行没有退路,必须在本地市场全力以赴。
落地广东本土,“作为当地支行的一级法人,更是压力山大。因为当地还有不少其他银行,竞争很激烈。其中一些银行为了‘揽储’,存款利率直接一浮到顶,我们也不得不跟进”,广东某大型农商行基层分行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息差逐年收窄的情况下,存款的压力都很大。
央行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万亿元,同比少增712亿元。不仅如此,今年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万亿元,创下历史单月最大降幅纪录。
在息差普遍收窄,揽储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大存款组织力度,促进存款稳步增长就成为众多中小银行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在该行2018半年度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力抓存款,做大低成本负债规模。
传统的存款业务增速放缓是难以扭转的趋势,不少银行近年揽储的秘诀在于结构性存款。让农商行一线经理们烦恼的是,结构性存款这个近两年的揽储利器,受监管出手规范的影响,下半年可能光鲜不再了。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结构性存款总额为92052 .74亿元,较今年5月减少573.54亿元。其中,中小行的增量则为年初以来首次转负,降幅大于大行增量,进而拉动整体结构性存款负增长。
“下半年还有什么招数可以加大揽储?”这是不少受访的农商行一线经理共同烦恼的问题。其中广州地区某农商行一客户经理在南都记者走访时,一面感叹下半年揽储更为艰难,一面仍在努力向记者推销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产品。
不良核销压力大
今年以来,农商行频频被曝出10%以上的不良率,引发了市场对农商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在此背景下,遏制新增不良反弹、核销不良贷款成为不少农商行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比如,中部某地区农商行在2018半年度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严防死守不良贷款反弹,全力开展“压不良控风险”活动。要重点加大到期贷款收回率、不良贷款率管理,坚决不能突破不良率5%、到期收回率98%的“两条”红线。
据南都记者了解,为了完成“压不良、控风险”目标,该行还实行按月考核、按季通报,按季对排名靠后的班子成员约见谈话,多次被约见谈话的班子成员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西部地区某农商行也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下半年要继续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全力遏制新增不良反弹压力。并通报2018年上半年不良贷款清收情况,以及安排部署下半年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化解工作。
落地广东本土的农商行,据南都记者梳理年报数据显示,广东地区三家较大农商行广州农商行、东莞农商行和顺德农商行,2017年末的不良率均较上一年末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0 .3%、0.13%和0.29%。
不过也有部分农商行表现不乐观。比如江门融合农商行,截至2017年9月末,不良率高达4 .38%。对此,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邹恒超认为,经济较为落后、省联社强管理的地区,农商行未来不良压力较大。而经济市场化较高、直辖市等地的农商行无论是不良率还是关注类贷款比例、逾期贷款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
尽管当前广东本土农商行整体不良压力较小,但不良核销的压力依然较大。进入5月以来,广州农商行就在其官网上已经陆续发布了两则不良贷款风险代理意向征集公告,拟征集风险代理清收个案贷款,包括清收广州市世昌大酒店1.2875亿元的不良资产,以及10亿元的渤海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贷款。
在今年年初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广州农商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彭志军表示,2018年将合理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争取把分子做大、把分母做小,进一步提升拨贷比等资产质量指标。
“农商行不良的历史包袱和公司治理的先天不足更甚于银行经营的短期恶化”,邹恒超表示,随着监管强化要求贷款分类真实反映,原来划分在逾期、关注类贷款中的潜在不良将逐渐浮出水面。而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小微和涉农又将是不良暴露的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