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逻辑:为了谁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2018/04/03 00:00


2018年十三届人大的召开,让之前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各种议论和猜测的所有“可能”与“假设”均尘埃落定,“一委一行两会”的新架构,让人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保监会主席久缺不配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解读新时代的新架构,有从理论层面的引经据典,有从国外实践的旁征博引,也有基于反思和总结的探讨,更有面向未来的展望和证明,可谓是众说纷纭,又好像莫衷一是。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我国金融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发展模式和监管体系。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是实践,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套路”,但有“初心”。面向未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实践性的活动,但需要牢牢把握并回答的问题是:为了谁。

金融行业必须不忘初心

回顾我国金融发展的历史,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取得发展和成绩的原因是服务了社会、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而出现问题和导致困难的原因同样是背离了社会,尤其是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透过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林林总总问题,如银行,在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方面的缺失,保险,在保障和服务方面的偏离,证券,在“散户”利益维护的漠视,不法金融,打着创新的旗号,肆无忌惮地侵害金融弱势群体,这些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原因是相同的,即“为了谁”上出问题了。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想,也包括市场制度、金融理论和经营管理思想的涌入,一方面给长期封闭的中国带来了许多新思维、理论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形成了思想和学术上盲目的“崇洋媚外”。结果是经济发展了,市场培育了,但在许多基础和根本性的问题上却渐渐迷失了自我,如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资本市场的过程中,简单和过度地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了商业目的和企业利益,可以是唯利是图,甚至是见利忘义,置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利益于不顾,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就是市场经济。殊不知,市场经济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终是为社会创造福祉,并惠及百姓。市场经济肯定不是,也不应当成为劫贫济富,弱肉强食的工具,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的现实看,任何一种制度、手段和工具背后均有一个前提和预设,即“为了谁”。

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历史意义之一在于旗帜鲜明地重申并强调了“人民中心”,亮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的庄严和崇高姿态,这既是使命的使然,更是理想的必然。这种重申,具有历史的一脉相承,这种强调,却有现实的正本清源意义,因为,走得太久了,容易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就当前的金融而言,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弄清楚“为了谁”,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解决好“为了谁”,因此,这一轮金融监管改革,乃至未来金融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回答好:为了谁,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夯实金融发展的“四个自信”,当下尤其要解决好理论自信问题。

深刻认识加强金融监管的逻辑依据

十九大报告把“人民中心论”具体细化为:方法上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效果上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谓是方法具体,目标明确。就金融而言,首先,要解决好立场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要把人民的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立场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其次,要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专业、高效、优质和公平的金融服务作为核心诉求,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成果,让生活更安宁和美好,这同样也是检验金融业的试金石。第三,风险是金融业的可能,但不是必然,更重要的是风险与收益的逻辑关系,不能让少数人获得收益,而让全社会承担风险,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来掩盖,甚至放任野蛮人的强取豪夺。第四,要认真反思金融领域的“妖精”现象,一方面要让“妖精”们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没有谁是“大而不能倒”的,另一方面是反思“妖精”为什么会长大,如何培育不让“妖精”长大的土壤与环境。

“人民中心论”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逻辑依据,从“人民”的视角看,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金融而言,是解决好人民对财富管理,特别是财富增值的需要,与金融供给不充分,服务水平不高,风险相对大,甚至在局部领域显失公平的问题。因此,就金融改革和发展而言,如果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方位的服务”和“有效的风险管控”是根本诉求。金融的“分业”更多是行业的视角,而非客户的逻辑,金融的综合经营与监管,不仅是全球监管发展的趋势,也是“人民中心论”的必然选项。同时,现代金融各种业态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边界日益模糊,因此,画地为牢的监管思维,“谁家的孩子谁抱”的归责方法,已与时代和现实格格不入,不仅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制度套利”以可乘之机,也是金融领域风险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九大报告明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入三大攻坚战,一方面意味着“重大风险”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防范化解”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金融风险,无疑是重大风险的重要组成,因此,在这次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突出位置就不言而喻。正如《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重点是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等问题。同时,要通过强化综合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把握金融监管的创新与挑战

从金融监管框架看,“一委一行两会”构成了“三层两责”的治理结构,即从层级上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顶层,作为一种“超级机构”的存在,既是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也集中体现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其重要任务是负责上传下达,把控大局,统筹协调,实时应对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分工与协同,确保有效干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国人民银行是中间层,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和强化立法,实现中观指导和有效制衡。“两会”是操作层,通过行为监管,细化落实,强化约束,不仅维护市场秩序,更要确保消费者的有效维权。同时,在整体框架中,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责任进行了区隔,由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而“两会”负责“微观审慎”,此外,将“立法权”与“司法权”进行分离,将金融的立法权收归中国人民银行,“两会”更多的是解决落实问题,以及相关的细则等。这种架构,特别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作为一种“超级机构”的存在,既满足了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特别是新业态和新风险管控的需要,又解决了明确职责,确保了制衡的需要,形成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动态平衡和有效机制。

系统复杂是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系统,不仅指金融自身的系统性,也包括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的系统性;所谓复杂,是指现代金融的业态、产品和风险均日益复杂,同时,不同金融业态,乃至与相关经济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结构复杂,更重要的具有相互传染和倍数放大的特点,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并非易事。但作为一场攻坚战,没有退路,也别无选择,问题既是困难和挑战,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直面问题,剖析根源,清晰逻辑,对症下药。同时,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和经济正经历着广泛和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这种改革,没有成熟的理论,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只能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实际,以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总结调整,不断深化认识,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关键是解决思维方式问题,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那样不仅难有出路,更可能坐失良机。

在这次的改革中,银行与保险的“合并”是重点,也是难点,机构和人员的整合不易,但监管模式的“整合”则更难,因为,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形式上的“合署办公”,而是一种“中国智慧”的全新探索与实践,不仅要解决存在问题,还要促进行业的发展,而作为前提和基础,关键是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要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的需要出发,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入手,通过打破既有的“门第藩篱”,解决好立场、能力和效率问题,全面整合银行保险服务功能,实现融合与协同创新。同时,要解决好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从源头和根本上化解风险隐患,确保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