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增资加码村镇银行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2018/04/08 00:00


3月底,上海农商行对山东3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增资的请示获得监管批复同意。根据公告,上海农商行将向下属子公司宁阳沪农商村镇银行、泰安沪农商村镇银行和日照沪农商村镇银行追加注资共计9360万元。

除了上海农商行之外,去年以来,重庆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等频频传出增持村镇银行的消息,其中重庆农商行斥资近4亿元增持9家村镇银行,最高持股比例达93%。

在金融监管持续趋紧、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地方性银行纷纷加码村镇农商银行,除了增强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控制力外,也在为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的转型做准备。

分析认为,目前的村镇银行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管理难度大、成本高、资源不集中且技术服务支撑跟不上等诸多问题,投资管理型模式可以提高村镇银行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但中小银行发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业仍面临不小挑战,不能太分散战线过长,更重要的是要做精做实,深耕地方,创新业务模式。

提高村镇银行持股比例

3月30日,上海银监局批复同意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增资山东3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公告显示,上海农商行将向三家村镇银行增资共计9360万元,其中增资宁阳沪农商村镇银行1549万元,增资后持有该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62.59%;增资泰安沪农商村镇银行5084万元,增资后持有该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75.70%;增资日照沪农商村镇银行2727万元,增资后持有该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68.29%。

据上海农商行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该行持股的村镇银行共35家,主要分布于山东、湖南、云南等地。从持股比例看,该行持股的35家村镇银行中,除崇明沪农商村镇银行和深圳光明沪农商村镇银行持股比例低于50%外,其余持股比例均为51%。

上海农商行成立于2005年,是在上海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整体改制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年,上海农商行制定了“一年拓展城区、两年走出上海、三年奠定上市基础”的发展规划,并于2011年开始在山东、湖南、云南等地大举扩建村镇银行。

此次斥资近1亿元对山东3家村镇银行增资,也是上海农商行2012年以来首次较大规模增持村镇银行。交易完成后,上海农商行对3家山东沪农商村镇银行持股比例最高达75.70%。

而此次增持沪农商村镇银行股权,也是上海农商行深耕“三农”市场、发展普惠金融战略的重要举措。

据上海农商行2017年四季度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该行资产规模7762.58亿元,实现净利润65.69亿元,同比增长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87%。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该行发放贷款及垫款余额3508.89亿元,国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逾1200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近150亿元,增幅达到13%。

上海农商行在2016年年报中明确指出,下一步将坚持“小微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规范小微金融中心业务发展,优化网点功能布局,巩固和扩大标杆网点导入项目成果。

除上海农商行外,重庆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等规模较大的农村商业银行也加大对旗下控股及参股村镇银行的注资,提升持股比例。

记者从银监会官网统计发现,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农商行对下属9家渝农商村镇银行注资增持,涉及金额共计3.73亿元。

据重庆农商银行2017年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该行对下属12家渝农商村镇银行持股比例均不低于51%,持股比例超过90%(包括该数值)以上的达3家。

重庆农商行在2017年年报中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进一步提升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构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模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对村镇银行发展热情也很高。据悉,中国银行借助与新加坡淡马锡下属的富登金控合作,自2011年起规模化、批量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银行发展微型金融之路。

据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已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设立了82家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和106家支行。

为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发展奠基

对于银行纷纷加码村镇银行布局的现状,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过去几年来,金融机构大量资金投入到银行间市场导致杠杆率上升,金融业空转现象明显,去年以来金融去杠杆监管持续加强,中小银行开始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地方金融机构。

刘学智表示,银行增持村镇银行股份,一方面是股东对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也是受监管政策影响。“之前对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要求避免股权过度集中,且对非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也相对较高。随着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现在监管要求也更加市场化,发起银行增持村镇银行股权,可以进一步巩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及决策能力,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也指出,一方面农商行、城商行等地方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可以实现跨区域经营,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监管部门也出台文件鼓励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发展投资型管理银行,这也加强了各地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关注。

2018年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开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各类合格银行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优化完善挂钩政策等措施,引导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

《通知》提出,具备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新设或者选择1家已设立的村镇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投资管理行,即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由其受让主发起人已持有的全部村镇银行股权,对所投资的村镇银行履行主发起人职责。

杜晓山表示,根据监管要求,发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是需要条件的,除了村镇银行本身资本金要达标外,还对发起银行投资村镇银行的数量及管理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实力的农商银行增持村镇银行股权,实现绝对控股,可以更好地提高银行对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为未来发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奠定基础。”

杜晓山认为,实际上监管部门更希望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能积极参与村镇银行建设,但目前来看这些银行由于业务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村镇银行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和经验,而目前对村镇银行建设最有兴趣的是城商行和农商行。“但中国银行情况则比较特殊,在村镇银行领域做得也比较好。”

在杜晓山看来,除了国家鼓励及资本实力外,中国银行对村镇银行业务的重视和有专业性强的合作伙伴很重要。他指出,中国银行内部成立了专门进行村镇银行管理的部门,并组建了专业性极强的管理团队,且引进了在小微企业客户领域比较成功的富登金控,为银行探索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银行发展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杜晓山认为地域分布不易太分散,且同一地域的村镇银行数量也不宜过少。他指出,各地因情况不同监管差异也较大,如果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太分散,战线太长,对于银行的管理和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