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落地: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2018/05/24 00:00


《“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日前印发,从目前透露出的消息来看,这份重磅文件中将包含以下十大内容:

1积极稳妥防范处置近中期金融风险,包括推动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调节本位,清理整顿影子银行,对线上线下各类业务实施穿透式、全覆盖监管等。

2目标包括显着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到2020年末债券市场余额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00%左右;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进一步突出价格稳定目标,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目标的作用。

4积极稳妥去杠杆逐步将金融市场加杠杆行为、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建立非银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概念和评估标准。

5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将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实现全流程、全链条动态统计监测。

6清理整顿影子银行,对线上线下各类资管业务实施穿透式、全覆盖监管,建立复杂金融产品审批或备案制度,加强现场检查和联合风险监测,强化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限制杠杆比例、多层嵌套,严禁开展资金池业务。

7严厉打击乱办金融、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等非法金融活动。出台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甄别并打击以各类合作金融组织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遏制农村,校园高利贷多发势头。

8加强金融监管问责。在强化对金融机构监管问责的同时,建立健全对监管者的问责制度,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有关部门按程序核实并依法依规问责。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问责机制。

9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覆盖范围,探索将影子银行、资管产品、互联网金融等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对所有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全覆盖。

10在各类跨行业、跨市场复杂金融产品不断扩张,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复杂性空前提高,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在行业交叉领域不断滋生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基础设施数据监控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复杂金融产品全链条、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全过程实施穿透式监管。

九部委联手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落地

由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九部委共同编制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以下称“《规划》”)于日前印发。《财经》记者从两位监管人士证实了这一信息。

《规划》提出了着力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化、着力推动更加全面的金融国际化、着力创新高效安全的金融信息化、着力推进完备统一的金融法治化、着力实现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大战略目标。

此外,《规划》提出了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优化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筑牢金融风险防控处置体系等八大任务。

《规划》在金融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量化指标。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2020年末,债券市场佘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提高到100%左右。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20年末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我国本外币全部跨境收支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财经》记者获悉,央行在2016年就已经就《规划》进行专家论证,在金融监管框架改革落地之后,才终于面世。与此前《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相比,此次使用“现代金融体系”,而参与部门也首度由一行三会一局扩展到九大部委。

在多位金融专业人士看来,上述《规划》的90%工作已经付诸于行动,包括金融工作会议以及金融监管综合监管改革等内容都是上述《规划》的落地结果。

接近监管的人士指出,该《规划》在此前一行三会“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最新金融监管改革等情况调整而成。

在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统领下,《规划》提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以及改进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旨在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在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方面,强化了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职责,进一步明晰金融监管部门职责。

此外,《规划》涵盖优化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开放、健全金融法制体系等诸多内容。

双支柱调控

《规划》提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经济和价格总水平稳定,宏观审慎政策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

某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向《财经》记者表示,

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是金融领域很大的变化。这个早在十二五规划就提出了概念,但是在十三五规划大方向下是要开始细化了。

“货币政策目标是比较多的,双支柱对货币政策是好的,也是重大的一个变化。”上述经济学家说到。

《规划》提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补充强化,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从根本上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某金融研究学者认为,

宏观审慎关注的是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放到双支柱之一,充分反应对金融稳定的关注程度提高,实际上近两年已经在做相关执行工作。

《规划》提出,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继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发挥金融价格杠杆在优化资产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优化金融资源的投向和结构。建立健全治理现代化、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决策和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科学性和前瞻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沿着市场化的趋势方向的发展。《规划》提出,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逐步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式干预,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提升货币政策自主性。

“这种提法都充分体现了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述金融研究学者说到。

《规划》要求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坚持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货币政策决策咨询体系,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同时,发挥好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重大决策支撑作用,完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增加专家委员比例,延长专家委员任职期限。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健全金融监管

《规划》提出,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覆盖范围,探索将影子银行、资管产品、互联网金融等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将金融市场加杠杆行为、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同时,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建立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概念和评 估标准。建立健全系统重要性监管工具箱,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2017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今年3月金融监管改革重塑,银保监会合并。在金稳委的统领下,中国原有的“一行三会”根据形成“一行两会”新格局。

《规划》明确了上述监管各方的职责。

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牵头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拟订金融业重大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审慎监管基本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

金融监管部门职负责制定行业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规则,负责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及个案风险监控处置,按照监管需要做好行业统计等。

同时,央行被赋予更多职能。

牵头负责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资管产品和公司信用类债券基本规则;

牵头负责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统筹实施监管,维护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

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资管业务由监管部门分别实施功能监管。2018年4月27日,央行牵头制定的资管业务顶层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已正式发布,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订细则。资管新规充分体现了协调监管与穿透监管的原则。

对公司信用类债券,《规划》强化部际协调机制,由相关部门分头负责市场准入,并明确提出证监会对违法行为统一负责执法。这项规则面向债券市场的五龙——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证监会。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中就曾表示,将改革完善信用债发行管理制度,统一信用债市场发行准入标准和审核规则。但是目前债市五龙治水的局面仍未改变。

为避免地方发展冲动带来道德风险。《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相关金融职责。

金融管理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地方实施监管,谁审批、谁监管、谁担责。省级人民政府是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第一责任人。

《规划》提出健全对监管者的问责制度,金稳委对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地方人民政府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问责。

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对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进行干预。这对于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发展、剥离金融与财政风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都有重要意义。

《规划》还提出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在保持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控制力的同时,通过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方式,扩大民间资本股权,优化金融机构股权结构。严格股东资质和准入管理,规范股东行为。

《规划》还强化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债权人的自我救助责任。探索建立控股控权股东不当所得追回制度、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和薪酬追究制度以及金融机构风险责任事后追偿制度。

4月27日晚间,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了《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此前,针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股权管理办法”与“公司治理规则”相继面试。

今年两会期间,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火热探讨。据《财经》记者此前了解,相关监管部门就金控监管以及相关牌照问题已经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多次。

《规划》对此也做了明确,在严格监管前提下审慎进行金融综合经营,严格限制和规范金融机构多牌照经营,非主业金融业务必须符合严格的准入条件,实行子公司法人制,实施更高的资本要求等。并严格限制和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将产融结合纳入金融监管。加强并表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

综合统计被纳入

在此前诸多金融风险问题上,业内人士认为,信息统计缺失、不透明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对此,《规划》也有相关明确。在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上,要求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全流程、全链条动态统计监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今年两会提案建议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建设。

徐诺金指出,

以跨市场、跨机构资管产品为代表的交叉性金融创新产品规模扩张迅速,但金融统计分散在各行业监管,数据收集、信息统计、风险监测等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缺乏统筹协调,造成了数据的“条块化”“琐碎化”“片段化”,难以满足监管需求,存在紧迫性的现实性问题。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金融监管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建设尤为迫切。两会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定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性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

目前金融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创新型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统计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M1、M2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度下降;

二是现有的金融统计手段主要依靠报表汇总模式,专项统计辅助不充分甚至缺失,难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等“结构化”的多层次数据需求,存在时效滞后问题;

三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手段不足,缺乏跨市场、跨机构风险传染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不利于提前研判预警;

四是金融部门之间统计数据兼容性较差,交叉重叠和统计空白并存,统计结果难以及时全面反映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政策效果。

《财经》记者获悉,资管新规出台之后,监管部门正在研究有关资管产品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平台建设。

《规划》还提出,科学规划征信市场发展模式,推进征信全市场全覆盖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个人征信市场准入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工作,培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征信机构。

推动征信市场和信用评级规范发展。完善囯库管理体系。 顺应技术创新与金融业务交叉渗透、深度融合的趋势,深入开展金融科技的研究与应用。

《规划》提出,“稳妥防范处置近中期金融风险,完善风险防控处置长效机制。加快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防范体系,建立金融危机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保障国家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