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业务回归资产负债管理本源 大多数银行没有调整压力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国际金融报

2019/09/09 15:58


近日,城商行对同业业务过度依赖及其带来的风险问题,再次引发了市场关注。

那么,目前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情况如何?监管层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意图该如何准确理解?未来,同业业务又将走向何方?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激进发展同业业务的只是部分中小银行,大多数银行同业业务都处在合理区间。其次,目前监管意图可以描述为“有保有压”,一方面消除同业业务作为影子银行的通道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其回归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本源。最后,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的当下以及未来,银行同业业务仍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少数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激进

目前,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总体情况到底如何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同业业务发展激进的银行只是少数。”

“同业业务是个很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但首先有个概念需要厘清。”曾刚强调,过去部分银行同业业务扩张激进,的确偏离了本源,由于这些银行多半是中小银行,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一种误读,认为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都很激进,都需要压降。实际上,扩张激进的只是部分中小银行,而绝大多数的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都处在合理区间。

目前来看,哪些银行的同业业务扩张较为激进呢?“主要是零售业务基础相对较差的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城商行和个别农商行,农商行大都以存款为主要负债来源,且很多都没有资格发行同业存单。”曾刚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市场情况的确与专家分析的较为一致。目前同业业务扩张激进的银行以城商行为多。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多家城商行的同业、投资资产占比超过60%;同时,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却不足40%。在这背后,是对同业负债的过度依赖。在同业存单市场中,城商行是同业存单的主要发行人,截至2018年末,城商行同业存单发行量占总量比例达42.15%。

大多数银行没有调整压力

“这些城商行激进扩张同业业务,主要还是源自规模扩张的冲动。”曾刚分析认为,同业业务激进的银行大抵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一定是中小银行;其次,存款基础相对薄弱;最后,一定有规模扩张的冲动。

专家认为,无论从微观角度还是宏观角度来看,个别银行同业业务的激进发展都会带来相应的风险。从微观来看,一旦整个资金环境收紧或者信用风险上升,这类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压力就会比较大;从宏观来看,同业业务脱实向虚,成为影子银行的通道,助推高杠杆,将构成重大的风险隐患。

2016年,金融去杠杆、削减同业套利的严监管大幕开启,同业业务开始萎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末,同业资产总计54.7万亿元,比最高峰下降7.25%;同业负债总计28.3万亿元,比最高峰下降7.88%。

“最近几年,银行表内同业资产、负债都在收缩,同业理财降幅达80%。”曾刚说。

根据Wind数据测算,截至2018年末,长沙银行的同业资产与一级资本净额之比已超过400%;南京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的同业资产与一级资本净额之比在300%至400%之间。

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近期金融行业“降杠杆、防风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削减同业套利的空间,“脱虚入实”开始面向表内,将进一步放慢金融机构的负债速度。相比于此前,如今更像是金融体系一次正常的“新陈代谢”。

回归资产负债管理本源

事实上,规范的同业业务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拓宽融资渠道起着积极作用,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也的确可以增强其盈利能力。“实际上,同业业务的本质是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却沦为了影子银行的重要载体,原本的银行风险管理工具反倒成了银行的一个风险来源。”曾刚表示。

但是,对于同业业务,要辩证地来看待,从监管意图可以看出,推动同业业务回归本源,要“有保有压”,而不是要单纯地强调“消灭”或“限制”同业业务,核心在于,一方面消除其作为影子银行的通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合理范围内支持同业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其在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曾刚强调,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的当下以及未来,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波动愈加频繁,同业业务的积极意义将更加凸显。

值得关注的是,专家认为,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之后,银行资产端的利率有可能下行,如果银行负债端利率不变的话,则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就相当于发生了一个“不对称降息”,面临着息差风险,意味着银行有可能发生损失。

“银行要规避利率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负债端利率也能适度地‘动起来’,以适应资产端利率的下行。而在存款利率相对固化的当下,低成本同业负债实际上有助于优化银行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曾刚表示。

因此,多数专家认为,同业业务的发展要讲究适度,不同的银行应有不同的考虑。对于前期发展激进的银行,要压降同业业务;而对于一些主动负债占比不足的银行来说,则可以适度发展。例如不少农商行,目前的负债端储蓄存款比例很高,导致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它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更合理地发展同业业务、优化负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