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在杭州举办

作者:

来源:
2019/04/22 16:26
4月18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浙江省农信联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论坛以“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从玖,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出席论坛并致辞,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周延礼,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等农合机构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芳发布《全国农合机构普惠金融宣言》,中国银行业协会顾问王哲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主持。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福建、上海、天津等22家省联社(农商行)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部门人员,行业专家及媒体代表等共计450余人参加论坛。
潘光伟专职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宏观政策铺路护航,财政、货币和监管等政策合力,营造了良好的普惠金融外部环境。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与动力,支农支小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减费让利减轻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压力,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作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力军,农合机构助力脱贫攻坚战略,践行普惠金融成效显著。一是助力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实施。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832个国定贫困县的16.2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6.7%。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41.06万户,全国建档评级农户数约为1.57亿户,授信农户数约9175万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88.9亿元。其中,农合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660亿元,同比增长18.7%。二是涉农贷款稳步增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资产34.58万亿元;总负债31.88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9.6万亿元,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595亿元,同比增长7.3%。农合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8537亿元,增速高出银行业近2%;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占银行业全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70%以上。三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合机构共有法人机构2239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48.8%,共有营业网点7.9万个,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四是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结合客户行业特点和资金需求差异,因地制宜地创新适合乡村融合发展所需的各类产品,做到了精准服务。五是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满足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潘会长强调,目前农合机构既面临各类业态竞相参与竞争、公司治理和风控体系薄弱、风险易发多发等挑战,又面临商业可持续性不够、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回归本源,坚守定位。农合机构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坚持“做小做散”,专注服务本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宗旨,着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好支农支小优势地位。二是加大扶贫信贷投入,助力精准脱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的信贷支持,探索扶贫新模式,推动扶贫扶智,将传统的“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三是坚持发展绿色金融,要研究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促进信贷资金逐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公司治理,防范化解风险。要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化、差异化、符合小法人特点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探索“银担”“银政”“银保”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和风险。五是加强金融科技运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探索开展金融科技合作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匹配能力。最后,潘会长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愿与社会各界携手,为打赢“三大攻坚战”,助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芳副秘书长宣读了《全国农合机构普惠金融宣言》,呼吁全国农合机构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一是坚守定位,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农业提质增效,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二是精准对接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发展规划,满足城镇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双创”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的金融需求,当好扶贫脱贫攻艰的“急先锋”;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减费让利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当好民营小微企业的“好伙伴”;四是深化我国城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创新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融合,当好社区治理体系的“推动者”;五是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当好群众金融权益的“守护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
论坛还邀请了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以及部分农合机构代表围绕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做了主旨演讲,介绍普惠金融实践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最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营造了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芳发布《全国农合机构普惠金融宣言》
以下为宣言全文:
普惠行远 圆梦中国
全国农合机构普惠金融宣言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的中坚力量,全力以赴投身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去。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下,我国普惠金融工程向纵深推进。尤其是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农合机构以深化普惠金融为抓手,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良好成效。
坚守定位,服务覆盖更加彻底。坚持立足县域、深耕本土、下沉重心。到2018年末,农合机构共有法人机构2239家,约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48.8%,营业网点7.9万个,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
统筹推进,服务大局更加主动。全国各地农合机构均出台普惠金融行动工程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并纳入政府工作范畴,成为重大点略的主办银行。
聚焦重点,信贷支持更加突出。围绕“三农”、民营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金融供给改革和资源倾斜。2018年末,全国农合机构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59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6万亿元,同比增长7.3%;新增小微企业贷款8537亿元,增速高出银行业平均近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年初降低1.3个百分点,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约占银行业全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的70%以上,总体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成本下降的目标。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更加有力。主动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积极创新金融科技产品,利用移动互联网打造新农村金融服务场景,服务环节、成本得到优化,服务效率、质量明显提升。
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更加到位。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的能动作用,配套制定产业扶贫、造血帮扶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严格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到2018年末,全国农合机构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余额1660亿元,同比增长18.7%,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要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迎接更美好的生活,让每位中国人都能分享到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值此中国普惠金融(浙江)高峰论坛之际,全国农合机构庄严承诺: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用实际行动发展普惠金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坚决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扛起新时代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支持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村环境建设,推动新型主体创业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助推乡村振兴各项战略部署全面落地。
坚决当好扶贫消薄攻艰的“急先锋”。精准对接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发展规划,找准金融支持的切入点,积极满足城镇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双创”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的金融需求,健全和完善扶贫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切实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农民“造血”能力,为实现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
坚决当好民营小微企业的“好伙伴”。保障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清理不必要的融资环节和附加费用。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产品创新、减费让利力度,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打通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让民营小微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决当好社区治理体系的“推动者”。朝着“中国的社区银行是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实质不懈努力,主动融入社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共建共享活动;深化我国城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文明良好的乡风;引导金融创新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融合,以金融力量推动实现城乡社会德治自治法治。
坚决当好群众金融权益的“守护者”。坚持主业,坚守本源。不仅做金融产品的推销者,还要做金融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信用价值的创造者。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坚决抵制和反对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维护社会金融秩序,净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