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化渐现 农商银行应如何突破

作者:

来源:
金融时报
2019/04/15 15:39
近日,银保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2018年四季度末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其中显示,农村金融机构(包含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36%和4.89%;农商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为3.96%,较2018年同期增加0.80个百分点;净利润2094亿元,资产利润率下降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32.54%,较去年同期降低31.7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20%,较去年同期降低1.10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77%,较去年同期增长5.63个百分点。
受到强监管、统计口径变化以及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以服务地方经济、支农支小为主要责任的农商银行出现利润增速放缓、资产质量稍有下滑等暂时性问题,并非意料之外。但应引起注意的是,这种压力并未作用于所有农商银行——今年年初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A股上市农商行2018年在资产总量、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方面较上一年均有提升。
某农商银行负责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农村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县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并以具体监管指标予以规范。这一意见必定会带来农商银行在业务和业绩层面进一步的分化。而现在看来这种分化在政策的作用下已体现在监管数据之中。
农商银行资产基础本就不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别。因此,农商银行群体存在分化实属正常。但在多地采访中记者发现,仅服务普通农户的机构也可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机构分化并不只取决于这些历史或外部因素,同样与机构的业务和运营等因素相关。
因此,如何优化业务操作及经营管理水平,以在机构分化趋势中占据优势,是农商银行未来的重要课题。
对服务县域、支农支小市场定位的重申,并不意味着农商银行在业务量或资产负债总额方面被削弱。随着金融体系的逐步搭建,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模式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农商银行不应当只追逐在资产、净利率等方面的快速增长,而是应当根据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对自身业务结构和服务对象配比进行调整优化。只有有了相当规模的当地客户作基础,银行才可挖掘出契合地方经济特征的产品、业务模式,支农支小的定位也才能够有所体现。
足够明确和庞大的客户群体,同样是形成足够价值的数据量并承载金融科技效用的必备条件。现在谈及农商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成为无法绕开的话题。不过,任何一家机构的强大都不仅是依靠金融科技。因此,如何使用金融科技、如何让金融科技发挥作用,尤为重要。
审慎和针对性是农商银行进行技术转型的关键。
综观农商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很多机构还只是停留在业务的线上办理阶段。但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中后台发展应是先于前台的,特别是在县域地区。总体来看,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智能手机使用以及线上金融业务办理的接受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金融机构在没有中后台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冒然支持业务线上办理,对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并不大。反而,农商银行普遍应优先提升中后台的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这才能够实现在保护客户权益基础上提升服务质效。
与此同时,农商银行在技术转型中同样需要注重针对性。目前,我国经营较好的农商银行在提升科技水平时的通常做法是及时跟进大银行的成功经验,这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各类银行业务的实质并没有太多差别,且农商银行的综合研发水平确实无法与大型银行抗衡。但另一方面,农商银行又有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完全可以开发细节之处的场景并予以创新,这或将为农商银行赢得更多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