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会进入并购时代吗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金融时报

2019/01/03 14:35


“未来三年大量农商行将被并购。”麦肯锡日前语出惊人。

虽然这只是麦肯锡的一家之言,但也不能说麦肯锡是在信口开河。

两年前,曾有农商银行高管预测“留给农商银行的窗口期最多三年”。然而,三年未过,“窗口期”已匆匆关闭。

如今的农信机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排在第一方阵的农商银行,基本被监管机构认可的标杆银行所包揽。此类农商银行,不仅资产规模大,一般都有数百亿之巨,有的甚至超千亿,其中多家农商银行已登陆港股或A股,成为农商银行群体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些农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管理较为严格,决策失误少,创新能力强,科技水平高,不良率控制得较好。它们不仅自己发展势头迅猛,也正在成为未来并购其他农商银行的潜在主体。

硬币总有两面。硬币的另一面,不良率增加、信用评级下调……部分农商银行正是麦肯锡所说的“未来三年大量被并购”的标的。

不妨看看硬币的另一面发生了什么?

当2017年年末,贵阳农商银行亮出19.54%的不良率时,很多人觉得这可能仅是个案。等到河南修武农商行将2017年不良贷款率20.74%、资本充足率-0.75%等指标“晒”出来后,很多人才意识到,贵阳农商银行暴露出的可能仅是农商银行群体的“冰山一角”。除了不良率,一些农商银行信用评级也被下调:2018年1月,山东五莲农商行评级展望被中诚信由稳定调整为负面;2月,吉林蛟河农商行主体信用等级,被上海新世纪资信从原来的A+降至A,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相关债项评级则全部从A降至A-;5月,山东广饶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被东方金诚从AA-降至A+,展望从稳定到负面;7月,评级机构将山东邹平农商行主体评级下调至A+,评级展望为负面;随后,贵阳农商行等也被降级……

虽然不良率上升有区域因素,目前也仅仅局限在一定区域;信用评级下调,与这些农商银行“重规模、轻管理”有关。但无论如何,农商银行正在遭遇困境,而且未来三年内,潜藏的风险或将会进一步暴露,应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可能正是麦肯锡日前大胆预测的依据。

首先,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体量不大,业务主要集中在县域、集中在“三农”和小微企业身上的农商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冲击,加上去杠杆和从严监管,农商银行经营面临的困难,可能会较之目前有所增加。

其次,作为农商银行“大本营”的县域市场,以前竞争并不激烈,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将触角伸向这个市场,农商银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不仅国有大行专门设立普惠金融部,开拓县域市场,小贷公司、村镇银行、民营银行也都把县域市场作为重要市场进行开拓。几近白热化的农村金融竞争格局,让业务单一的农商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次,很多农商银行对省联社科技平台过度依赖、自身缺乏科技手段,使其在竞争中难以大展拳脚、无法快速反应,市场逐步被科技能力强大的银行所蚕食。仅以民营银行新网银行为例,这家银行瞄准中小微企业、“三农”等群体,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12月27日,人均借款金额1万元,服务用户超过1900万,累计放款金额超过1500亿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新网银行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智能风控等技术攻城略地。尽管新网银行表示,其所服务的客户中,部分用户之前并没有享受到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但“部分用户”之外的部分,显然跟农商银行的客户重叠,对农商银行构成威胁。新网银行尚且如此,其他诸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民营银行,岂会对县域市场袖手旁观。

当然,麦肯锡预测的“大量农商行被并购”,可能不会出现。毕竟,农商行的发展有其中国国情,对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县域政府不会坐视农商银行被异地银行收购兼并。但“大量”没有,并不意味着在省联社主导下,由本省农商银行进行“少量”并购的活动就没有。其实,有并购压力不是坏事。有并购压力,才会有动力,才能发愤图强,创新求变。农商银行要想在未来三年不被其他金融机构并购,就必须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精细化配置资源,持续化解存量风险,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定价能力、科技能力、管理能力。也只有励精图治,农商银行才能完成自我“蝶变”,实现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