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虽然大额罚单开了不少,但部分市场主体仍然心存侥幸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华夏时报

2018/11/16 10: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支付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4500多家银行法人机构,238家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240多家常务公司面向广大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业务。

11月16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七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我国支付产业发展砥砺奋进、锐意进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跻身世界发达经济体水平。首先,在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经历了初期发展、全面发展、提升等重要阶段,我国支付产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壮大。其次,支付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方兴未艾,无卡支付日益成熟。无卡支付悄然兴起,在迭代发展中,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支付产业成为金融科技的一方高地,快速崛起给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云闪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家喻户晓,驱动全球快速支付发展,引领世界电子支付潮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步成长的显著标志之一等等。

不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支付行业的问题也日益暴露,比如随着银行支付业务外包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银行机构从事支付服务等等,因而,自2015年以来,我国监管层展开了对支付市场乱象整治的工作。

对此,范一飞表示,“四年来,我们转变监管理念,建立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新监管理念。明确支付监管的目标不是把机构管死,而是要通过督促机构规范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适度监管中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密切跟踪新技术应用、新业务开展,为产业创新预留一定空间。既不一棍子打死,也不放任自流,实施明确支付业务创新,应当履行事先报告和全面评估,谨防借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等。”

他还进一步指出,四年来,还构建政府监管、行业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司治理一体化的新监管体系,坚持重点治乱,统筹实施专项整治或者市场主体的检查,打好突击检查、专项检查、随地抽查和现场核查组合拳,重点开展联合整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预付卡违规经营四大战役。创新性打造机构分类评级,支付业务许可证⋯,违法违规举报奖励四大非现场监管模式。对违规行为勇于严管,敢于亮剑。银字当头,查处并重。真正让监管银起来、强起来。绝不以监管背书,绝不当监管保姆,努力培育克尽职守、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

但支付产业发展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商业银行仍对支付业务认识不够、研究不深,支付业务一度成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在调整中反应仍然缓慢。一些商业银行还是缺乏忧患意识,在零售支付进程中不断退缩,引领作用发挥不够。”范一飞表示。

同时,《华夏时报》记者也注意到,这两年来,强监管的态势之下,监管层对支付行业开出的罚单不断。

对此,范一飞则表示,“虽然大额罚单我们是开了不少,但是部分市场主体仍然心存侥幸,依旧我行我素,社会举报数据显示,银行卡售单违规售卖借据仍然高发,反映出部分售单机构主体责任还没有落实好,管理不严的问题还是存在。”

他还进一步指出,有些市场主体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还在为非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从事支付业务不能没有规矩,需要恪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序良俗,不为禁止黄赌毒和其他违法活动提供支付服务,已经涉足的要停下来。部分机构出现违规行为,其他机构也要对照检查,查漏补缺。

那么,要如何处理银监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银监管常态化是市场个体和产业整体可直接发展的保障,对单个市场主体来说,可持续发展客观上需要严格监管,对整个产业而言,可持续发展需要银监管维护好产业发展态势,保障安全与效率政策目标顺利实现。监管要落实全国会议精神和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推进和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防止死灰复燃,服务提供者合规经营,提高支付服务质量。有些机构擅自从事清算业务,自身实力、风险管理水平不足,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巨大。”范一飞表示。

他还进一步指出,要继续畅通市场特殊通道,严格支付机构分类评级,支付业务开户许可证续展。“对于主动转型意识不强,没有实质性业务开展、相关指标不达标的机构,我们还是要鼓励他们退出。要着眼系统性风险防范,捕捉监管的法制建设短板,对老问题要把握住,主动创新力量予以攻关,对新情况及时跟进,通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方向认清规律。要遵循创新监管理念,适应金融科技应用更新迭代的形势,大力提升监管手段,形成严格监管的有力抓手。严格监管要不断加强教育,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广大需求主体的风险意识和防欺诈技能。”

谈及下一步如何推动支付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范一飞最后表示,首先要正确处理银行和支付机构之间的共同发展关系。包括大机构要以大局为重,凝心聚力。在执行政策要求方面积极响应,有力落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等不靠。中小机构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后,原来依靠备付金的支付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机构,要提高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建立金融科技,加快业务转型,迅速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竞争优势,这样来稳固和扩大客户群体,在下一步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第二,要正确处理清算设施之间的发展关系。各个清算设施都要有自己的业务定位,业务边界要理清。不同清算设施所采取的风险管理安排不同,之所以不同是要处理的业务不同。例如批发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适合于批发业务,零售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适合于零售业务,把批发业务拿到零售支付系统管理,风险管理不匹配、对不上,形成潜在的系统性隐患。在基础上,各清算设施运营者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想市场之着想,努力增强服务意识,及市场之所及,积极运用新技术,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清算服务品牌效应,依靠安全、高效的清算服务,赢得市场长久信赖和广泛认可等等。第三,要正确处理银监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四,要正确处理城乡支付服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