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构性存款突破10万亿 牌照管理约束将更加严格

图片名称

作者:

图片名称

来源:

证券时报

2018/10/08 15:14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今年8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余额已突破10万亿大关。

但是有大型农商行资管部总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直言,刚刚正式落地的理财细则,将堵死“无牌军”(没有相关资质的城/农商行)发行结构性存款之路。三位独立资管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基础衍生品交易资质的银行暂时心安,但也在观望后续结构性存款专门监管细则会不会要求他们申请具体衍生品交易资质;而连基础衍生品交易资格都没有的银行,则只能撸起袖子加紧申请了。

突破10万亿

今年8月末,被称为“保本理财接班者”的结构性存款,突破了10万亿余额大关,达到10.018万亿元。其中,零售端结构性存款余额4.196万亿元,占比41.89%;企业端结构性存款余额5.822万亿元,占比58.11%。

银行在售的结构性存款,从挂钩标的看,包括利率、汇率、信用、股票、黄金和商品等。但不管挂钩的衍生品是什么,其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存款+期权”。那么,10万亿的结构性存款,衍生品部分究竟挂钩了什么?

记者查阅今年7月的证券业协会场外证券业务开展情况报告显示,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合约的交易对手情况方面,商业银行、私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买方机构。在7月新增期权交易中,商业银行占比最高,为61.14%;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占比次之,为17.58%。

当月场外期权业务新增的名义本金为381.78亿元,而银行作为交易对手占比61.14%。也就是说,银行作为买方资金认购了233.42亿元期权。

值得注意的是,有资深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结构性存款的新增,与场外期权的增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来银行资金并不完全借由结构性存款流入衍生品市场;二来并不是所有的结构性存款均为“真结构”,有的是假固收类分层。但结构性存款的激增,仍旧是场外期权交易增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约束更严了

“农商行获得衍生品交易资质的银行很少。我们还好,我们是有基础类衍生品资质的,所以现在还能发。但以后会不会要求我们再去申请具体的衍生品交易资质,我们也不知道,两种资格的经营范围是不同的,只能等后续的细则。”一位大型农商行资管总对记者说。

刚下发的理财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发行投资衍生产品理财产品的,应当具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开展理财业务涉及外汇业务的,应当具有开办相应外汇业务的资格。

“要做结构性存款,至少要有衍生品交易资格,这样的话可以和中资机构做衍生品交易。如果涉及与外资银行做交易,就需要同时具有外汇交易资格。”一位资深大型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

几位资管人士受访时表示,理财细则强化了对衍生产品业务资质的要求,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的小银行将不得再发行结构性存款。同时,这也从业务操作逻辑上杜绝了“假结构”存款的存在——因为理财细则对衍生产品交易部分的真实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约束得更严了。至于这会不会使得今年以来高歌猛进的结构性存款增速放缓,仍需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