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

作者: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2019/11/26 15:27
▲继续大力整治交易场所违规开展业务,推动交易场所 有序整合撤并,坚决依法关闭撤销严重违规、整改不力的交易场所,切实化解 交易场所存量风险。
▲加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继续有序处置重点金融控股集团风 险,着力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和金融腐败行为, 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股东监管,防范大股东把金融机构变成“提款 机”。加强内控合规,防止出现“内鬼”,同时明确金融从业人员尽职免责的 具体要求。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金 融业务模式和拓展服务领域的同时,督促机构坚持对消费行为真实性的审查、 提高对消费信贷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
▲继续严格遵循“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定位,完善“因城施策”差 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
▲尽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制定出台《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
▲宜充分发挥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完善资本市场发行、交易、退市机制,使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要继续推动市场化债转股增量、扩面、提质,充分发挥市场化债转股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积极作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对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仍处于深度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增多。金融系统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推动宏观政策有效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强,金融秩序不断好转,金融改革开放取得进展,实现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良好开局,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贡献。
报告指出,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中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金融风险易发高发,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增多。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增速“见顶回落”的可能性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加剧,金融市场对贸易局势高度敏感,全球流动性状况的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方面,金融风险正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演进趋势,重点机构和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存量风险仍需进一步化解,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高度敏感,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报告认为,过去的一年中,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一指挥协调下,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攻坚战总体要求,针对不同风险分类施策,对威胁金融稳定的重点领域风险,及时“精准拆弹”;对可能持续存在的潜在风险,采取主动措施进行逐步化解,实现“慢撒气、软着陆”;对于体制机制性不足,持续推动监管改革,弥补监管短板;对于将来可能显现的“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强化日常风险监测与评估,做好各类风险处置预案。同时,在风险化解和处置过程中,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适时预调微调,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效保障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行。通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和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有效稳住了宏观杠杆率;平稳有序处置了包商银行等高风险机构;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存量风险有序压降;稳妥化解中小银行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有序处置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出台资管新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相关指引文件,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总体来看,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金融动荡源和风险点仍在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潜在风险隐患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仍然较强,居民储蓄率高,微观基础充满活力,重要金融机构运行稳健,宏观政策工具充足,监管体制机制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经验丰富。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要时刻保持清醒,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下大力气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各项工作。要推动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压实各方责任,稳妥处置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完)
下一页